-

餐饮老板常见的三大认知偏差

洞察餐饮
2024-06-24

中国餐饮市场是一个五万亿级的巨大市场。在企业界,有一个简单的逻辑,市场大,需求量大,存在打造品牌的机会就多。加之,中国地大物博、饮食文化丰富而厚重,菜品的类别众多,各个品类都存在打造品类之王的品牌机会。未来十年,一定会诞生一批全国性的中餐连锁品牌,甚至走出国门,走向全球的中国餐饮品牌。

根据我们的经验总结,一个健康餐饮品牌的打造,大致会经过三个阶段:

  • 第一个阶段是成功单店模型的构建,从0到1,测试品类、明确定位、设计菜品结构、打磨店型。


  • 第二阶段是从1家店复制出10家店,从1到10,连锁化经营、加大品牌化传播,成为区域品牌。


  • 第三个阶段是从10家店扩张出100家店,从10到100,战略大升级、全国化拓展,成为全国品牌、成为品类王。


接下来,志向更远大的品牌会出海,打造全球品牌¹。

打造餐饮品牌的路径很简单,就是这三个阶段,看似没什么难度。但,现实是,如今为什么全国性的中餐连锁品牌还屈指可数呢?

核心原因是,因为餐饮老板们大多数要么厨师出身、要么是运营、服务出身,从一家老店分家出来,品牌观念陈旧、传统,自身视角都在关注产品、关注运营,缺乏竞争维度和顾客视角的考虑。大批餐饮创业者,还没有搞明白,餐饮品牌的打造并不是菜品之战,而是认知之战。我们观察到的普遍现象是,在餐饮企业发展初期的第一个阶段,也就是单店模型测试阶段,都会遇到老板自己个人以及老板和顾客之间的认知偏差,使自己的品牌化之路障碍重重。

以下,站在餐饮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,分析三大最常见的认知偏差现象,以及如何利用这种认知偏差打造餐饮品牌。


传统老板:“好吃”才是硬道理

正确战略:“好吃”不是战略,而是基本门槛

做餐饮品牌,“好吃”是天经地义的基本常识、基本条件,我想任何人都没有反对的理由。但如果把“好吃”尊奉为品牌战略,将企业所有的资源都聚焦到“好吃”上——力图做最好吃的菜品,最终会发现你通常认为的、定义的“好吃”,顾客不一定买账,甚至可能会和顾客认为的好吃存在巨大差距。这就会导致,花费巨大代价、巨大成本的“好吃”,在门店终端竞争中没有力量创造客户,打不过你瞧不上的对手。


连年涨价的西贝被顾客贴上了“天价”标签之后,为了回应社会层面的质疑,去年10月西贝再次推出“好吃战略”,并宣布:2024年将拿出3000万元践行“好吃战略”。


为什么说是再次推出?因为早在10年前,也就是2014年西贝打出“闭着眼睛点,道道都好吃”的时候,就是西贝“好吃战略”的首次亮相,是西贝踏上“好吃战略”歧途的开始。


图片来源:网络


原本“好吃战略”是西贝回归餐饮本质,打造好自己的产品,希望顾客都爱上西贝的每一道菜,但通过西贝近几年的公关事件中客户反馈的问题看,“菜量少”、“菜价贵”、“不好吃”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。尤其是,近期“预制菜风波”中,“家有宝贝,就吃西贝”的西贝被网友爆料85%都是预制菜,结合“预制菜进校园”的社会大讨论,西贝又被关注了一波。


“好吃”看似是做餐饮品牌的“回归本质”、“第一性原理”——不好吃的餐饮,怎么可能做大?但“好吃”最大的问题是太主观,众口难调、千人千面,难以统一。每一位顾客,理解的好吃,认为的好吃,都不一样。


区域不一样的顾客认为的好吃不一样,年龄不一样的顾客认为的好吃不一样,什么时间吃、和谁一起吃对好吃的感受也不一样,餐厅的位置、装修的风格也会影响到你对好吃的感受。甚至从餐厅角度讲,好吃也难以定义,谁认为的好吃才算是真好吃?是老板吗?还是主厨?还是美食品鉴大师?还是无法精准锁定的哪一位顾客?


“好吃”是顾客的一种综合认知,它包含了菜品的味道、食材的价值、烹饪的手法、器皿的造型、门店装修的感受,甚至顾客的全流程体验……它是品牌的认知、门店的体验和营销的最终结果。


把好吃当做战略,就是本末倒置、因果不分。直接传播“好吃”,不如想想如何刺激顾客的味蕾、激发大众食欲,让顾客心智认知到好吃。你认为的好吃不一定好吃,顾客认为的“好吃”,才是真正的“好吃”。


“好吃”是餐饮品牌打造基础中的基础,“难吃”是餐饮品牌打造的红线。菜品不好吃,打造品牌基本没戏。所以,你无需去定义什么是“好吃”,但要明确什么是“难吃”,这是底线,也是做餐饮品牌的红线。红线之上,上限无限。“好吃”可以作为企业内部追求的至高理想和愿景目标,激励大厨团队和运营团队,但不能作为打动顾客的进店理由。



传统老板:向上把控食材端,才能赢得竞争

正确战略:向下设计终端门店体验,才能有回头客

很多持传统观念的餐饮老板除了把“好吃”当做打品牌的第一天条之外,就会把“好原料”、“好食材”当做第二天条。当然,对于一家餐厅的内部运营来讲,食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食材是餐饮企业经营的要素,更是经营要素核心中的核心。也是大厨是否能作出美味的先决条件。进一步对于顾客来讲,毫无疑问食材的价值、新鲜与否,是否是真材实料,也是决定顾客对餐厅评价的根本。


我曾经遇见过几位餐饮老板,为了保障食材的品质和供应的稳定,自己投身产业上游,搞起了养殖、种植。牛蛙餐饮连锁企业发现牛蛙供应不稳定、抗生素超标问题,为了解决食材供应的稳定性,自己投入巨额资金在深山老林里养牛蛙,一养就是几年。也有餐饮企业自己成立农业公司,搞起来有机蔬菜的种植,高标准、高要求,只为获取更好的食材。


餐厅是打造餐饮品牌面对顾客的终端,食材的选择和供应则是餐饮企业的上游部分。产业分工,各司其职。在国内,农业经营虽然落后,但竞争也很充分。餐饮企业进入上游农业,布局食材产业,想把食材做出差异化,做出竞争壁垒,比登天还难。而要把味型和体验做出差异,则相对容易实现。


进军上游,是企业家务实的表现,也是一种最质朴的战略直觉。但双线作战,很可能会遭遇两面夹击。投资上游,资金投入量大,周期长、风险高,管理复杂性也提高,运营成本增加大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,创始人个人的精力分散,无法聚焦专攻一点,而在当今的市场上做不到极致就没有竞争力。


我们服务的费大厨,也面临过是否需要进军上游问题的讨论。我们的观点很简单,养猪和种辣椒并不能使费大厨品牌产生差异化优势,反而可能会由于养殖种植周期、规模、专业度问题拖累企业,成为企业劣势,使企业陷入困境。我们的建议不是向上看,而是向下看,围绕顾客全流程体验,把定位结合终端门店的体验做到极致。从2019年6月开始服务,项目组就把费大厨的顾客全流程体验作为定位落地配称的关键,和费大厨品牌部前后梳理了几十个顾客触点,进行精细化建议和打磨。“大厨战略”并非一句口号,而是渗透到顾客能体验到的方方面面。


图片来源:网络


传统老板:装修高档、面积大,品牌形象才好

正确战略:排队才是餐饮最好的品牌形象

最后一点认知偏差,融合以上两点来谈。


传统的餐饮老板可能会认为,我的菜品好吃、食材好,加上高档的装修,这家餐厅一定会爆。在逻辑推理上,这样的餐厅没有败的理由。但在现实中,这样失败的餐厅一大堆,尤其是明星开店,或者拿到一大笔投资的餐饮小白们开的门店。


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餐饮门店,把自己当成普通的顾客,走进一家大型Shopping Mall里,看到很多你所熟悉的全国性的连锁餐饮品牌进驻。这时看到了一家新的品牌门店,打出的口号是“不好吃不要钱”,也是明档设计,在新鲜的食材上插着一个制造精良的牌子,上面有文字“云南空运,当季有机菜”,在牛肉上插着“每日三配,保证新鲜”。门头设计的高档、大气,门店内的座椅也是高端上档次。好吃、食材好、装修好,三个条件具备齐了。


如果只交代这三点,似乎这样的门店,根本无法把你吸引到店里。也就是说,你还没有找到与众不同的进店理由——是啊,“不好吃不要钱”是餐厅正常的宣传,是个餐厅都会这么说,没有一家不说自己好吃的;自己说“食材好”,我怎么知道你说的就好?是否真的能做到?装修高档、面积大,我又不是去吃装修的,我是来吃饭的,装修太豪华,我还不敢进呢。


如果,再交代一条信息:这家餐厅店内没有坐满,店外也没有顾客排队。你感觉似乎抓住了关键信息,你更加确信,没有进店的理由、没有尝试的欲望了。


对餐饮品牌来讲,装修好不一定是好形象,排长队才是好形象。消费者认识、选择,并评价一个新的餐饮品牌,依靠的是认知。


“好吃”、“食材好”、“装修好”都是没有标准、主观的企业方概念,在消费者看来,都属于“王婆卖瓜”自卖自夸式的范畴,可信度极低。而顾客通常会认为: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,排队就是餐饮最显性的受欢迎的标志。这也是为什么“排队王”这么受餐饮品牌的青睐的原因。按照这个思路来打造餐饮品牌,你会发现门店反而不能太大,而应该营造济济一堂的、更接地气的市井气、烟火气。


¹ 文章内描述的10家、100家只是规模发展的概数,根据品类的不同,门店的具体数量会不同。


分享